11月29日,在人民日报校园行系列活动启动整整两年之际,人民日报校园行走进了有着“中国民航的黄埔军校”、“飞行员的摇篮”美誉的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与这里的青年学子交流互动、真诚沟通。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民航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军,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等出席活动。
“我们正处于一个媒体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异军突起,给传统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今,同学们在互联网上浏览新闻,在微博上交流信息,发表看法,已经成为常态。在新的媒体环境面前,人民日报正在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着力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举、官方声音与民间舆论呼应。这注定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也注定离不开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支持和关心。”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向国家未来的民航人寄予希望,“超越自己,才能不辱使命;与时俱进,才能永立潮头。”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以“我们的担当”为题发表了精彩的主旨演讲。“在这样一个时代,自媒体与公众媒体的关系是什么?职业媒体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共同需要遵循的道德是什么?担当的责任是什么?”
讲者用心,人民日报是怎样一张报纸?办人民日报的是怎样一群人?珍贵的图片、生动的例证、精辟的阐释,阎晓明将人民日报的历史与一个个重大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
听者入心,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图书馆报告厅座无虚席,连过道里都站着凝神静听的青年学子,他们近距离地感受着由人民日报人记录的历史,感受着作为党报新闻人的使命与责任。
沟通,增进了解。在位于四川广汉的这所全球最大的民航飞行高校,人民日报的团队领略到了专属于民航飞行人“远举高飞、博学笃行”的独特气质;莘莘学子也在与人民日报的编辑记者们的交流中认识了一个更加生动、真实的人民日报,认识了一群真诚、可敬的人民日报人。
“媒体对于一流大学的关注过于狭窄,飞行学院是在世界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的。人民日报是否应转变观念,更多地了解、关注像‘飞院’这样的专业院校?”“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对大学生而言,获取资讯的方式大多是社交网站,请问人民网对大学生的成长有什么帮助?”
交流问答环节,民航飞行学院的学生们的机敏深思与人民日报编辑记者的妙语连珠相映生辉,引发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媒体不做社会生活的撕裂者,要做社会裂痕的弥合者,全面客观地报道不同利益群体各自关注的重点,求同存异,弥合社会缝隙,发挥社会舆论的平衡器作用。”“在国际舆论竞争中,人民日报作为党报首先要深刻地领会中央的政策,着眼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用事实说话,准确地传播中国的声音。”“选择记者作为职业,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也许这种生活变化大、流动性大,甚至有种漂泊感,但无论如何,选择这个职业,就去习惯它、喜欢它,这是我们的担当。”人民日报社秘书长阎晓明,以及人民网总裁兼总编辑廖玒、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副主任吴绮敏、人民日报社总编室摄影图片室主任李舸、人民日报社政文部台港澳侨室主编吴亚明、人民日报社地方部机动采访室主编禹伟良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给出了真诚坦率的答案,引发了在场大学生的思考与共鸣。
活动之前,举行了“人民日报号”飞机命名仪式。从此,“人民日报号”将成为人民日报社与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同时,双方还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进一步密切联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希望民航继续加强与人民日报社的合作,深化合作内涵,提升人民日报在民航行业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希望民航的广大职工、学生能把人民日报当做观察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窗口,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国内外的重大事件。”中国民航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军表示。
“我们要不断扩大合作领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人民日报社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下,为建设世界一流的蓝天大学而努力奋斗!”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党委书记朱勇对双方的合作做出美好的展望。
初冬的民航飞行学院校园内,依然绿树如荫。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了这样一次心灵的对话,在真诚的沟通过后,将人民日报与青年学子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已经命名的“人民日报号”将见证:在向世界一流迈进的征程中,人民日报人将与民航人一道,怀着光荣与梦想,启程远航。
据悉,“人民日报校园行”活动已先后走进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之行是活动的第八站,也是走进西部院校和行业院校的第一站。
点击链接:http://www.caac.gov.cn/A1/201112/t20111205_44119.html